让每一份权利都有法律守护
联络我们

简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年念叨这句话的家长可能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家事真的成了国事。小时候念不明白这句话老师骂你,长大了念不明白国家骂你。好不容易以为长大成了家长苦媳熬成婆,结果我们大踏步走进了新时代,迎来了家里的小祖宗。一朝回到解放前,甚至,还不如解放前。

  一代人以为终于等到了可以光明正大的用“我是你爸爸”进行火力压制的时候,这句话却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而变成是了因为你是我爸爸,所以你是送我上学的司机,学校大扫除的劳动力,运动会上敲鼓打锣的工具……

  家长应当何去何从,国家号召应如何响应,本文将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图片

  1  家庭责任

  “你毕业了,但你没有!”

  熬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熬到了高考,熬到了大学毕业,终于以为自己不需要学习了,但总有一股时代最强音不断号召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此刻才深刻理解为什么小时候的广播体操要叫“时代在召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八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孕期和未成年人进入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重要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此番立法意图一为指引,二为赋能。何谓指引,即当你作为准父母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科学理念,准备教育那个可能连胚胎还算不上的娃。何谓赋能,即放下你刷抖音和打游戏的小手,要开始学习养娃的常识,等娃一出生就具备养娃的能力,做专业的父母。

  如此这番规定我认为不无道理,尽管很多人会因为又重新陷入到学习的苦海里感到忧伤。不可否认现代环境下家长的工作节奏很快,生活压力很大,但也并非作为家长,就仿佛获得了某种颓废的特权。上一代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娱乐方式多半为看看新闻,听听音乐,名为消遣,实际产生的影响也多半为积极的。而如今快餐娱乐横行,很难想象从胎教开始受到的教育就是诸如“奥利给”“你叉叉,唱日落,穷哈哈,唱日出”等网络文化,这个孩子以后能有什么伟大的梦想。

  “娃娃心里甜,家长吞黄连”

  少年网瘾父母逼着戒,中年网瘾娃娃逼着戒,更巧合的是,这两代人还都逼你规划好时间写作业!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说句没有任何新意的比喻,网络的普及绝对是把双刃剑,因此预防未成年沉迷网络我认为更大的意义是针对家长的。有多少打着上网学习幌子的家长,拿起手机的第一瞬间是直奔学习app而不是打开淘宝抖音或者微博?然后就发生了抖音一分钟,世上一千年的鬼故事。

图片

  荒废一个下班后的晚上无关紧要,但荒废一个又一个下班的晚上,却成了没时间学习和陪孩子的理由,这绝对需要当代家长反思。为何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熏陶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

  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我认为也要分两部分看,首先自主学习,自主写作业是家长需要在陪伴中慢慢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而非代替孩子完成作业,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另外,停止无效课外辅导增加课堂学习效率,这本就是该出现的局面。这一规定强调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地位以及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应存在的角色,两者是相互联动的而非割裂的,因此,各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最终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 社会协同

  “你是我见过的家长里最差的一届”

图片

  “这道题我讲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还会错?”这句话终于又重出江湖,尽管现在已经做了家长,但这句话依然是对着你说的,稍微友好一点的是这次是隔着屏幕说,不会有迎面而来的粉笔头。

  不仅如此,小时候关掉所有辅导班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九条:“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

  校外辅导终于凉凉了,但是却没凉在该凉的时候。这是我对新晋宝妈宝爸心声的大胆猜测。

  我认为,这条规定的初衷真的是为了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为了给家长减轻家庭负担,为了斩断一些没有师德的人的不法收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总之,初衷绝对是好的。

  但当学校老师将一切课后责任完全压向家长,家长又将所有怨气对向老师,终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今确实存在这样一群老师,下课之后的事一概不管,作业要求全对,既然作业全对,那就默认所有学生全会。只要学生作业有错误,那肯定是家长不行。也确实存在这样一类家长,在他们眼里老师根本不是人,是为孩子服务的机器,机器哪里需要睡觉呢,加点油就行了。


  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两种矛盾也在不断发酵。家长和老师不能很好的配合,也就没办法相互理解,孩子夹在中间自然难以得到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怎样共同为了教育孩子发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绝不是一味向某一方施压。

  “把你家长叫过来终从童年阴影变成成年噩梦”


  第四十条:“中小学校、幼儿园可以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并及时联系、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加。”

  这条规定我并不认为他的出发点是错的,但我认为这个规定在执行当中必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一种更加可怕的恶性循环。

  让家长参与到子女成长的各个环节确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从此出发后,是不是这个规定就只能按着一条路走。家长职业各不相同,工作时间也不同,因而必须参与某种公益或者实践活动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些不能响应号召的家长无疑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就会引发矛盾。再好的规定落实成“一刀切”,也终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此外,我认为并不应将社会对于家事教育进行的辅助变成对于家长的“恩赐”,家长因为种种无法避免的因素无法参与其中就被视为“不识抬举”。社会的正向引导,才是指引家长和社会共同配合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基础。


  3 稳住,能赢

  综上所述,时代是推着人往前走的,既然我们如今的路不再泥泞那就必然会充满新的挑战。正如孩子的成长非一蹴而就,家长的成长也非一朝一夕。规定只是规定,规定如何成为家长们的内化意识,才是规定该有的意义。

  并且我们应当承认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也不应该将培养家长和孩子变成一种流水线式的量化生产。只有大家最终的大目标趋于一致,也并非完全相同,无论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如何,也能发挥出规定该有的价值。


愿 景
创造一家共生型律所
使命
让每一份权利都有法律守护
价值观

尚法厚华  格律致公  团结友爱  敬畏价值

以客户为中心  以专业为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