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及婚姻时
人们往往会想到
情感、责任、承诺等词汇
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财产
然而在现实中
财产问题
往往是婚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特别是对于
高收入人群来说
如何在婚姻中守护好个人财产
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案 例 分 析
#网文女大佬离婚被出G男分走百万#
身为一名年入百万的女作者,竟然因为父母的催促不得已同父母介绍的月工资仅有四五千的男子结婚,在生下孩子后发现男方居然有出轨行为。女作者忍无可忍,要求离婚。尽管双方父母均不赞成,女作者依旧坚持离婚,最终虽然成功离婚,也取得了孩子的抚养权,但是却被男方分走了一百多万,将近一半的稿费。
古语有云:“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然而,天长地久并非易事。当婚姻出现裂痕,我们不仅要学会放手,更要懂得保护自己的财产。金钱,作为生活与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比如本次事件的这位女作家,不但有一段不美满的婚姻,还损失了大量财产。
那么如何在婚姻中保护好属于自己的财产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哪部分财产是属于自己的,哪部分财产是夫妻共有的。
夫妻一方个人财产
首先,理所当然,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定是属于自己个人的。
根据《民法典》第1063条以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当中的规定,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包括: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军人的死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其他。
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离婚纠纷中是不属于分割的范围的,但是部分财产会由于其性质、价值等产生一定的问题,在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房产。
当房产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房产就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①夫妻一方在婚前全款购买,并且房产证上只有该方姓名的房产;
②夫妻一方的父母赠与,明确赠与夫妻一方且房产证上只有该方姓名的房产;
③夫妻一方父母的遗产,且明确写明只有该方继承对于婚前购买,婚后夫妻双方共同归还房贷的房产,共同还贷的部分以及该部分的对应增值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至于婚姻期间购买的房产,无论房产证上是否登记夫妻双方的姓名,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共同财产
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以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的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有:一方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动报酬;一方所得的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一方所得的知识产权的收益;一方所得的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夫妻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夫妻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基本养老金、破产安置补偿费;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但自然增值和孳息除外;其他。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明确,该案例中女方的稿费确实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因为稿费本质上是属于著作权的收益,而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但是,夫妻共同财产在夫妻离婚时一定会直接分给对方一半吗?并非如此。
夫妻财产的分割
首先明确,分割夫妻财产,只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对于夫妻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是不进行分割的,依旧归属于个人所有。
而对于共同财产的分割,有两种情形:
1、婚内分割
在婚姻存续过程中可以请求分割财产的情况有两种:
①一方有故意隐瞒夫妻共同财产、将夫妻共同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在配偶不知情的情形下擅自出卖夫妻共同财产且没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故意毁坏夫妻共同财产、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虚构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
②一方负有法定抚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
本案例中的女方,得知男方出轨之后,可以查询男方是否存在将数额较大的夫妻共同财产赠与第三方的行为,如果确实存在该行为,那么可以向法院主张婚内财产分割,提前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毕竟,当下的离婚是一个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男方可能会出现挥霍夫妻共同财产、隐藏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
2、离婚财产分割
在离婚时,首先可以由夫妻双方协商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在这种情况下,分割财产有几个基本规则要遵循。
《民法典》第1087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案中的女方如果起诉分割财产,那么首先,她是女方,会得到一定的照顾;其次,女儿由她抚养,因此应当照顾子女,给抚养子女的女方多分,且男方还需要定期支付抚养费直至女儿成年;最后,由于本案中双方离婚是男方的出轨行为所导致的,因此女方属于无过错方,也应当多分。
由此看出,如果由法院判决,那么大概率不会是平分的,男方一定会少分。如果他还存在隐瞒夫妻共同财产,或者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第三方的行为的话,甚至可以不分。
华格律师小结
如果这位女作家在离婚时可以咨询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她的财产损失。
虽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很少有人想到走法律途径,但其实法律并不是遥远的,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令人义愤填膺的新闻,在采用法律手段时,都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与此相对应的是,你需要为法律的程序付出自己的金钱、精力以及时间。但是,无论何人,在遇到困难时,既不退缩,也不乱作为,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法治所弘扬的精神,也是法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