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年念叨这句话的家长可能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家事真的成了国事。小时候念不明白这句话老师骂你,长大了念不明白国家骂你。好不容易以为长大成了家长苦媳熬成婆,结果我们大踏步走进了新时代,迎来了家里的小祖宗。一朝回到解放前,甚至,还不如解放前。
“把你家长叫过来终从童年阴影变成成年噩梦”
第四十条:“中小学校、幼儿园可以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并及时联系、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加。”
这条规定我并不认为他的出发点是错的,但我认为这个规定在执行当中必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一种更加可怕的恶性循环。
让家长参与到子女成长的各个环节确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从此出发后,是不是这个规定就只能按着一条路走。家长职业各不相同,工作时间也不同,因而必须参与某种公益或者实践活动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些不能响应号召的家长无疑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就会引发矛盾。再好的规定落实成“一刀切”,也终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此外,我认为并不应将社会对于家事教育进行的辅助变成对于家长的“恩赐”,家长因为种种无法避免的因素无法参与其中就被视为“不识抬举”。社会的正向引导,才是指引家长和社会共同配合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基础。
3 稳住,能赢
综上所述,时代是推着人往前走的,既然我们如今的路不再泥泞那就必然会充满新的挑战。正如孩子的成长非一蹴而就,家长的成长也非一朝一夕。规定只是规定,规定如何成为家长们的内化意识,才是规定该有的意义。
并且我们应当承认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也不应该将培养家长和孩子变成一种流水线式的量化生产。只有大家最终的大目标趋于一致,也并非完全相同,无论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如何,也能发挥出规定该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