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在未成年犯入罪、刑事责任的承担方面已经做到从轻从宽了,不入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不代表其做法就是无辜正确的,所以在矫正工作中对未成年犯应该严格矫正,矫正前应制定个案化方案,听取专家、未成年犯家属、被害人家属等多方意见,并且采取考核方式确定其矫正期限、考核标准、矫正期结束标准等等一系列严格措施,以此来填补刑事不入罪、不处罚的责任空白。
有的人虽未成年,却实施了主观“恶性”很大、客观“恶果”很重的犯罪行为,但因年龄不到而不构成犯罪,不对其刑事处罚,这一直是刑事责任年龄争论的焦点。
但是,刑事责任年龄如果没有统一的一般性规定,而是根据具体的案件进行独立判断,就会出现刑事责任能力难以界定的难题,刑事责任能力首先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只能进行评判而不能精准测量,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能直接了当的测量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所以刑法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刚性规定,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刑事责任能力判断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民事赔偿
肇事男孩虽然在法律上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因为其杀害女童的民事责任是不可避免的,案发后,在当地政府部门、公安部门和村大队的协调下,肇事男孩的父母赔偿了被害女童家属约30万元。
- 华格律师有话说 -
在未成年犯不负刑事责任后,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对被害人仅有的安慰。

刑法对于未成年犯处罚是家长管教,在必要时依法进行专门矫正,但是矫正工作的衔接问题和工作开展非常重要,如果执行不得当则会导致该项制度丧失其功效。
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韩国、日本等都是非常常见的,有许多影视作品都会探讨这类话题。

我国刑法在未成年犯入罪、刑事责任的承担方面已经做到从轻从宽了,不入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不代表其做法就是无辜正确的,所以在矫正工作中对未成年犯应该严格矫正,矫正前应制定个案化方案,听取专家、未成年犯家属、被害人家属等多方意见,并且采取考核方式确定其矫正期限、考核标准、矫正期结束标准等等一系列严格措施,以此来填补刑事不入罪、不处罚的责任空白。